翡翠的发展:翡翠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
摘要: 对于翡翠,相信大家都有一定了解了,但翡翠何时进入中国至今是个迷,但中国翡翠文化的萌芽在明朝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众所周知,一种文化的发展必然与当时的自然因素,社会背景相关,特别是环境、民族、宗教、时代因素等等。
对于翡翠,相信大家都有一定了解了,但翡翠何时进入中国至今是个迷,但中国翡翠文化的萌芽在明朝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众所周知,一种文化的发展必然与当时的自然因素,社会背景相关,特别是环境、民族、宗教、时代因素等等。翡翠文化亦然。今天就给大家说说翡翠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。
一、“不征之国”进贡的“国之珍品“
明初,太祖朱元璋明文规定的“不征之国”中就包含了缅甸。从太祖开朝直至16世纪前的两百余年时间里,缅甸一直都是明朝的朝贡国,这就给翡翠进入中国提供了硬性条件,奠定了历史基础。
作为朝贡国,缅甸出产的硬玉翡翠乃是“国之珍品”,作为进贡之礼再适合不过。
但是翡翠要想在翡翠文化盛行的中国立足,谈何容易?这种舶来之物,去哪里生根发芽呢?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寻求发展,随着时间的推移,大量的翡翠进入中国,给中国七八千年的翡翠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。
翡翠以硬度高、肉质细腻、颜色艳丽、透明度好等特点,慢慢坐上了“玉之王者”的宝座当“美玉五德”、“美玉九德”甚至“美玉十一德”等的精神信仰,在翡翠上更多地体现出来的时候,“玉之王者”的观念便已深入人心了。
二、软玉到翡翠,雕刻文化的蜕变
“玉不琢,不成器”好的雕刻工艺起到的是锦上添花、画龙点睛的作用,可是翡翠结晶颗粒大小不一、硬度高、色彩分布规律性不强等因素,直接导致了翡翠的雕刻难度大大高于软玉。
明朝初、中期的雕刻师一直沿用古老的软玉设计、雕刻手法,致使很多好材料无法彰显其真正价值。可是翡翠文化愈发流行,翡翠雕刻师不得不寻求新的突破,沉淀约百年,明末万历前后,雕刻师雕刻技艺才得到了质一般的飞跃。
他们继承了优秀的翡翠雕刻技艺,并在此基础上出陈推新,雕刻工具多样化、抛光越来越细腻,镂空等精湛手法越来越成熟,越来越注重原料的特点、突出主题。真正的珠光宝气此时方得显现。
三、翡翠文化逐见雏形
“美石为玉,王者之石”,权利的象征,自古以来翡翠都作为精神依托,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,在封建社会它又是权利、富贵的象征。
明中后期,达官显贵的腰间配饰慢慢由白玉转变为翡翠,预示着中国翡翠文化已经落地,生根发芽。达官显贵之间以翠为礼,互赠互送,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政治稳定的根基,同时也把翡翠的历史地位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,由此带动了中国翡翠商人到勐拱等滇南垂地贩翠,经济一派繁荣。
然而整个明朝只是翡翠文化的启蒙阶段,此间翡翠所扮演的只是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角色。
翡翠具有对人体特殊的保健功效,养颜美容,镇静、安神、延年益寿;玉石中含有的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,在佩带过程中,这些微量元素通过皮肤侵润入人体,可平衡人体生理机能。天然翡翠从风水角度来说,具备祛病延年,辟邪消灾之功效!因为翡翠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,正面磁场强大!因此,经常佩戴天然翡翠能祛病延年,辟邪消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