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存环境、性格、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是最为重要的。中华民族对文字的崇拜是其他民族所难以匹敌的。陆子刚所开创的这一玉雕艺术形式影响深远,直至今天。
中国人的恋玉情结,好像与生俱来。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对翡翠玉石有一种情结,一种钟爱,一种不解之缘。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,这种情结来自何处,又是怎么形成的呢?下面小编给大家分析分析。
1.生存环境衍生玉文化
中国人对玉的尊崇和喜爱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,“对玉的爱好,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”。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存环境、性格、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。
世界上的民族可分为两大类: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(草原游牧和海洋游牧)。生存环境、生存方式不同,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。中国玉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样,绵延了数千年而不间断,有其内在的原因。
从上表中可看出,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,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生息,形成血缘种族文化。由某一祖先繁衍开来的群落,有“根”的观念,有“家”的文化。
农耕民族最为重视的就是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,重视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,这样就形成了主“静”的文化,内敛保守的性格。这一文化形成的价值取向主张含蓄不张扬。行为模式上重视集体“大家”,依赖集体群落,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这些主“静”的文化取向与玉器的特征相吻合,这也是催生中华特有的玉器文化的原因。
靠天吃饭催生了各种原始宗教崇拜和祭祀活动。祭祀活动就是“礼”的滥觞,“礼”字的甲骨文本意就是以玉祀神之意。在祭祀天地中,用土地上所产的最美最精华贵重的石头——玉来荐飨天地神祇是很自然的事。
因为生存靠天,祭祀就是祈求上苍给予恩赐之意。在这块土地上以群居方式生存的群落,为了更好地生存,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是最为重要的。这一切皆有赖于个人良好的修养,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修为(内修、内省)。
孔子认为与玉的琢磨成器有可比拟之处。所以孔子用玉的琢磨过程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来要求君子如此修为,去掉不好的,雕琢出良好的道德品行。
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”治玉要靠解玉砂,用其他硬度大的砂石来琢磨玉石。虽然解玉砂并没有玉本身质地好,没有玉的材质优良,但它却能帮助解玉治玉,使玉成器。君子的修为也要靠学习借鉴他人,对照反省自身。
总之,华夏民族的生存环境影响了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,衍生了玉文化。儒家把治玉与君子修养联系起来,并赋玉以德,大大推动了玉文化的发展。
2.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与玉文化相吻合
华夏民族的生存环境以及形成的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,中国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?
国学大师林语堂在《吾国吾民》一书中做了归纳总结。在中国人之德性一章中,他认为中国人圆熟、忍耐、无可无不可、老猾俏皮、和平、知足、幽默和保守。在其他章节中讲到中国人喜爱艺术,有艺术特性。
圆熟就是柔和的消极的妥协的品性,就是不露锋芒的处事方式。忍耐、知足、和平也是反映圆熟的特质。简单地说,中国人喜爱艺术,具有工艺鉴赏表达能力,含蓄内敛不事张扬,有很强的忍耐性。
这些品格影响着中国人的喜爱取向。而玉石的圆润内敛温和特征正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取向,这有别于宝石钻石的那种个性张扬的特性。
玉石作为一种工艺石头,有着表达艺术性的空间。试想,用玉石雕刻出世外桃源的图案、山中对弈的情景,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清闲写意的生活,而这在现实社会却是难见的。
像五福临门、寿比南山等题材寄托着人们心中的愿望;并蒂莲花、鸳鸯戏水是对新郎新娘的美好祝愿,等等。这些都是中国人特有的艺术文化表现。玉雕工艺又与绘画、建筑、雕塑、陶瓷工艺等相关联,互为促进和发展。
3.中国文字的魅力与玉雕工艺
传说仓颉造字,惊天地泣鬼神。这说明文字的巨大力量。字的发明是革命性的飞跃。中国文明的不间断,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文字的延续,正是中国文字把中华文化传承下来。虽曾有外族的统治,国家的消亡,但文字不亡,文化也就不断续。中华民族对文字的崇拜是其他民族所难以匹敌的。
玉石工艺能把文字雕刻出来,用玉雕工艺形式表达各种文字图案,充分表达心中诉求,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取向。而玉石工艺也通过文字图案增强其表现力、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。
明朝子刚牌之所以盛极一时,深受人们热捧,开创了里程碑式的艺术之路,正是陆子刚把玉雕艺术和书法艺术结合起来,在玉雕中表现中国人特有的书法文字艺术。陆子刚所开创的这一玉雕艺术形式影响深远,直至今天。
玉雕承载了文字书法,文字书法为玉雕艺术增辉。中国文字与玉雕工艺互为衬托,交相辉映,相得益彰。